武俠小說里的療傷聖地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1、百會穴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2、神庭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3、太陽穴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4、耳門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5、睛明穴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7、啞門穴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8、風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9、人迎穴位置:喉結旁開1.5寸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1、膻中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2、鳩尾穴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3、巨闕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4、神闕穴位置:位於臍窩正中。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5、氣海穴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6、關元穴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7、中極穴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9、鷹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10、乳中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11、乳根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12、期門穴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13、章門穴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14、商曲穴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1、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2、厥陰俞穴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3、心俞穴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4、腎俞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5、命門穴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6、志室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7、氣海俞穴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8、尾閭穴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1、肩井穴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2、太淵穴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3、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4、三陰交穴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5、湧泉穴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全文
搶首贊
mytmyt1
2009-07-23
B. 武俠小說里能癒合傷口的武功
《神照經》,《神照經》的內功有起死回生之效;又說神照經內功是天下第一精純的內功。在金庸武俠體系中,論內功層級,《神照經》當與《九陰真經》、《九陽真經》、《易筋經》等並倫,應屬絕世武功之列。
《九陽真經》,練成神功後,內力自生速度奇快,無窮無盡,普通拳腳也能使出絕大攻擊力;防禦力無可匹敵,自動護體功能反彈外力攻擊,成金剛不壞之軀;習者輕功身法勝過世上所有輕功精妙高手;更是療傷聖典,百毒不侵,專門克破所有寒性和陰性內力。九陽神功融會貫通武學至理,練成後天下武學附拾皆可用。
《九陰真經》,內有療傷篇 療傷篇系為療傷之用,亦能用以增加功力。由於能練九陰真經者已有一定修為,故療傷對於一般的外傷亦不多提,主要是談及內傷治方面。
C. 提問!武俠小說中最經典的10大地點!
1,山莊。在各種山莊之內必定會有大事發生,如血洗,疑案等等。
2,懸崖。被逼無路必定掉崖,
3,山洞。大難不死之後,發現山洞,或遇高人,或見遺物,因禍得福,習得上乘武功。
4,怪湖。怪湖之中必有怪獸,食其內丹功力暴漲。
5,客棧或酒樓。繁雜之地,消息流通之所。要想打探消息新聞之類的,必定要到這類地方。
6,反派的老巢。如魔教總壇。說不定會遇上個美女教主垂青,為男主棄暗投明,助男主成名。或者男主一舉攻破老巢,殲滅魔頭,替天行道。
7,……10。暫時想不起來了,想出來了再告訴你!呵呵
D. 武俠小說里止血都點什麼穴位
止血過於簡單,
止血是在不同的臟腑出血,不同的穴位辨證施治。吐血急救:吐血,是
的表現。常見胃、
出血和
。吐血其血色鮮紅或呈褐色,常混有食物,並有黑色成形或糊狀
樣大便。
穴位:上脘、大陵、
、神門、
。
急救:
,是因氣管、
、肺組織出血,經口腔排出血者。
輕者,僅痰中夾血;重者,咯血量多或滿口鮮血,出血停止後,還可見持續性血痰。
穴位:尺澤、孔最、
、肺俞、
、
。
:
,是指尿液中有血液者。少量
,用
檢查尿液才能
,稱之為
。常見血尿的原因有
、
、
,腫瘤等。
穴位:
、
、
、
、
、
。
急救:
,是自肛門排出血性便。
量多少不一,血色鮮紅或暗紅。常見於
、脫肛、
、腸道潰瘍或炎症、直腸和
、息肉等。
穴位:脾俞、
、中髎、長強、
、
。
E. 求武俠小說中常見的穴位名
http://ke..com/view/20123.html?wtp=tt和
眉心穴太陽穴4.枕骨穴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F. 金庸的武俠小說之穴位
(一)人體穴位大全——
中 會 脈 俞 臂 二間 十宣 八風 八華 八邪 人迎 人中(水溝) 三間 三里 三焦 上關 上星 上脘 上廉 上篌 下篌 下廉 下脘 下關 下聾 大巨 大包 大迎 大都 大抒 大橫 大赫 大陵 大鍾 大腸 大敦 大椎 小腸 小海 子宮 飛揚 太乙 太白 太沖 太陽 太溪 太淵 少沖 少海 少商 少府 少澤 少溪 中沖 中極 中府 中注 中封 中瀆 中庭 中脘 中都 中渚 中樞 中篌 天井 天宗 天府 天鼎 天沖 天溪 天樞 天牖 天聽 天窗 天池 天篌 天容 天柱 天突 風門 風市 風池 風府 氣中 氣沖 氣穴 氣海 氣戶 氣舍 五號 五樞 五里 五處 五束 巨骨 巨闕 巨篌 水分 水泉 水道 水突 內關 內庭 支正 支溝 仆參 心俞 日月 止瀉 長強 牙痛 歷兌 豐隆 不容 孔最 尺澤 公孫 雲門 四號 四白 四強 四瀆 四滿 四縫 外丘 外關 外陵 石門 石關 玉枕 玉堂 玉液 頭維 頭顳 禾篌 歸來 申脈 本神 目窗 正營 丘墟 印堂 蘭尾 陽白 陽交 陽池 陽谷 陽綱 陽輔 陽溪 陽陵 陰交 陰市 陰包 陰谷 陰郄 陰都 陰陵 陰廉 曲池 曲泉 曲差 曲垣 曲澤 曲骨 曲鬢 會陰 會陽 會宗 關門 關元 關沖 至陰 至陽 後溪 後頂 地倉 地機 沖門 沖陰 合陽 合谷(虎口) 次篌 華蓋 囟會 耳門 行聞 交信 邁步 興奮 光明 伏兔 血海 百會 列缺 夾脊 靈台 靈道 靈墟 聽會 聽宮 聽靈 聽穴(聾穴) 附分 附揚 醫風 醫明 扶突 肘尖 肘篌 肓門 肓俞 身柱 庫房 完骨 條口 勞宮 極泉 間使 肝俞 迎香 志室 鳩尾 束骨 角孫 步廊 兌端 承靈 承泣 承光 承山 承扶 承漿 承滿 承筋 肩井 肩貞 肩腧 肩篌 乳中 乳根 魚際 魚腹 俠白 俠溪 腎俞 腎脊 委中 委陽 京門 京骨 經渠 周榮 治癱 忠陽 直立 府舍 金門 金津 環中 環跳 抬肩 青靈 秉風 居篌 建里 命門 和篌 肺俞 昆侖 定神 虎邊 澤田 神門 神堂 神庭 神道 神封 神闕 神藏 前谷 前進 前頂 指掌 指縫 胃上 胃侖 胃俞 胞中 胞室 胞肓 復溜 舉臂 眉沖 絡卻 膽俞 臨泣 急脈 啞門 郄門 幽門 俞府 帶脈 食竇 屋翳 陷谷 胛縫 通天 通谷 通里 腦戶 腦空 消瀉 消濼 浮白 浮郄 缺盆 殷門 秩邊 脊中 湧泉 陶道 素篌 胸鄉 竅陰 懸樞 玄厘 懸顱 懸鍾(絕骨) 商丘 商陽 商曲 維道 維胞 梁門 梁丘 率谷 率角 球後 偏歷 章門 輒筋 淵腋 趾平 隱白 液門 顱息 腕背(養老) 腕骨 闌尾 跗陽 溫溜 筋縮 犢鼻 然谷 築賓 頜厭 期門 厥陰 紫宮 落地 強間 腓腸 脾俞 頰車 提垂 喘息(定喘) 腋縫 腰俞 腰眼 腰奇 腹結 腹哀 解剪 解溪 意舍 意桌 睛明 督俞 魂門 廉泉 照海 跟平 跳躍 箕門 魄門 膏肓 齦交 膀胱 膈關 膈俞 漏谷 膝關 膝眼 橫骨 璇璣 增音 鎮靜(安眠) 鶴頂 膺窗 髀關 膻中 翳風 攢竹 蠡溝 顴篌 十七椎 上陽關 上睛明 上廉泉 上膂俞 上巨虛 下巨虛 下膂俞 三陰交 三陽絡 三焦俞 大腸俞 小腸俞 氣海俞 中膂禹 手三里 手五里 白環俞 白環跳 四神聰 頭臨泣 頭竅陰 絲竹空 外定喘 糾外翻 陽陵泉 陰陵泉 關元俞 血壓點 百蟲窠 地五會 足三里 足五里 足臨泣 足竅陰 足通谷 肩中俞 肩外俞 結核點 通么骨 清冷淵 潰瘍點 厥陰俞 滑肉門 腰陽關 腹通谷 膏肓俞 膀胱俞 膝陽關 瞳子篌
(二)人體穴點陣圖——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8%
G. 武俠小說里有一種穴道可以讓人不動,叫什麼名字
在武俠小說中可以讓人不動的穴道那都是編的。具體穴道有很多,如果你是想用來借用可以參考下面的資料。
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